3月15日,据媒体消息,马斯克表示,星舰将于明年年底前前往火星,届时还将携带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如果携带着擎天柱的星舰在火星上的着陆进展顺利,人类登陆火星最早可能在2029年开始,不过2031年的可能性更大。
3月6日,SpaceX“星舰”第八次试飞再次遭遇挫折。发射升空后不久,超重型助推器成功回收,但二级飞船再次发生“快速意外解体”。
尽管遭遇了一系列挫折,但马斯克和他的团队从未放弃对火星探索的梦想。据悉,马斯克在星舰第八次试飞后表示,这只是一次小挫折,下一艘飞船将在4至6周内准备就绪。他特别强调,这次失败仅限于第二级飞船,并非整个火箭的问题,但公司在设计和飞行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021年5月15日,我国第一辆火星车“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一步。
截至2021年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运行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累计行驶889米,所有科学载荷开机探测,共获取约10GB原始数据,“祝融号”火星车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
在巡视探测期间,“祝融号”火星车按照“七日一周期,一日一规划,每日有探测”的高效探测模式运行。导航地形相机获取沿途地形地貌数据,支持火星车路径规划和探测目标选择,并用于开展形貌特征与地质构造研究;次表层探测雷达获取地表以下分层结构数据,用于浅表层结构分析,探寻有几率存在的地下水冰;气象测量仪获取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用于开展大气物理特征的研究;表面磁场探测仪获取局部磁场数据,与环绕器磁强计配合,探索火星磁场演变过程;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获取特定岩石、土壤等典型目标的光谱数据,用于元素和矿物组成等分析研究。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2024年10月29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工程全线正在全方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先后完成了飞船综合空投、着陆器两舱分离、火箭芯一级三机动力系统试车、YF-75E氢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等大型试验,保障上述生产试验的一批地面设施设备已建成并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载人前的飞行试验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科学研究目标和配套载荷总体方案基本确定,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研制建设。
发言人表示,虽然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工作推进比较顺利,但在实践中,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后续研制试验任务艰巨、技术复杂、进度紧张、挑战巨大,工程全线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坚持自信自强、团结拼搏、接续奋斗,早日实现中国人登上月球的梦想。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一次任务中,连续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月面采样、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带样返回等多个重大突破,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顺利完成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带回了1935.3克珍贵样品,这是迄今为止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获得研究样品。和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相比,由于它含有的矿物成分不一样,所以看上去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颜色是要略浅一些。
2025年3月12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执行了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的发射任务,本次发射采用“一箭十八星”的方式。本次发射代表中国商业星座与商业发射场的协同运作首次取得成功。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首飞、多款可复用商业航天、火箭计划发射,卫星互联网海外开展试运营业务,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将迈入新的阶段。
“千帆星座”是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垣信卫星”)建设运营的巨型低轨卫星星座计划。截至目前,垣信卫星已完成五次组网发射,共将90颗卫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已具备双工位发射能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星箭制造到商业发射场测试,再到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闭环”,为未来航天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起的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2024年以来,我国商业航天技术取得了多方面实质性突破。例如,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填补了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空白。同年9月份,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华泰证券通信首席分析师王兴表示,从政策目标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也由2024年的“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转向了“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起的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在王兴看来,这体现出商业航天产业在我国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也显示出过去一年里商业航天产业化速度较快。
王兴表示,2025年有望成为低轨卫星星座组网的关键年。今年的卫星发射数量对比去年或将出现大幅度增长,仅在卫星制造侧就有望为相关产业带来上百亿元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商用卫星“出海”进程将持续推进,“追求应用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或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下一阶段的核心目标,卫星服务‘出海’将有望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
据赛迪智库商业航天产业形势分析课题组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将迎来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国际合作也将持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