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嘉诚把后代的路走绝了!
1950年,李嘉诚在香港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之前,他在钟表公司和贸易行打拼多年,攒下了一点资金和经验,觉得时机成熟,便一头扎进了塑胶这个当时还算新兴的行业。工厂刚开张那会儿,生意还真不赖。香港正处在战后重建期,市场对塑胶制品的需求旺盛,小到日用品,大到工业零件,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为了接下更多订单,他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厂房不够用,他就再租一间;工人不够,他就多招一批;机器忙不过来,他就再添几台。那一段时间,工厂里机器轰鸣,日夜不停,工人们三班倒,连轴转地赶工。
可惜,事情并没有按他期望的方向发展。因为生产速度提得太快,工人们忙着赶工,检查环节就被忽略了。塑胶制品的质量开始出问题,有的边缘毛糙,有的颜色不均,更不可思议的是的干脆在运输途中就裂开了。客户收到货后不满意,退货的通知接连不断。
退回来的次品慢慢的变多,堆在仓库里占满了空间。刚开始,李嘉诚还想着修修补补,把这些次品再卖出去,可市场不认账,客户宁愿找别家,也不愿将就用这些瑕疵品。更糟的是,有些订单因为交货延误,违反了合同约定,得赔上一笔违约金。工厂的资金本来就不宽裕,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整个长江塑胶厂像是陷进了一个死胡同,外头的人都觉得,这家小厂怕是撑不下去了。可李嘉诚没打算就这么认输。他开始调整策略,把生产速度放慢下来,宁可少接单,也要把质量抓回去。工人们重新培训,机器也检修了一遍,次品率一点点降了下来。
与此同时,他挨家挨户跑客户,赔礼道歉,承诺改进,甚至主动降价,把之前丢掉的信誉慢慢捡回来。为了还债,他把能省的都省了,自己住得简陋,吃得简单,所有的钱都拿去填补窟窿。
这番努力持续了好几年。到1955年春天,情况终于有了转机。仓库里的次品清理得差不多了,新生产的塑胶制品质量过关,客户开始回流,订单又多了起来。那些拖欠的货款和借款,李嘉诚一笔一笔还清,最后终于把账本上的赤字抹平。
1957年的一天,他从一份商业杂志里看到一则消息:意大利有家公司用塑胶原料做成了仿真花,出口到欧美市场后大受欢迎。李嘉诚琢磨了一下,香港离欧美市场不算远,当地人工成本又低,如果把这东西引进来,搞不好能赚一笔。他没多犹豫,马上派人去打听这门技术的细节,还托朋友从国外带回了几朵样品。
他当机立断,把长江塑胶厂的生产线调整了一部分,从原来的塑胶零件转向塑胶花制造。工厂里请来了几个手巧的工人,专门研究怎么把塑胶片压成花瓣,再染上鲜艳的颜色,最后装上绿色的塑胶茎,做成一朵朵完整的花。
1957年底,第一批塑胶花新鲜出炉,价格定得比进口货低不少,拿到市场上试卖,很快就卖光了。香港本地的小商贩开始争着下单,有些甚至直接把货运到东南亚和欧美去卖。到了1958年,塑胶花的订单已经多到工厂忙不过来,李嘉诚又扩了厂房,添了几台新机器,工人也从几十人增加到上百人。
这波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李嘉诚抓住了最肥的那段时机。据说那几年,他靠着这门生意赚了几十万港币更关键的是,这一次成功让工厂的资金链彻底稳住,不再是以前那种入不敷出的窘境。生产线上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也成了后来转型的底气。
塑胶花的热销还让李嘉诚在商界有了点名气,不少人开始注意到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眼光准、手脚快。1950年代末,香港的塑胶花产业渐渐被其他厂商跟风模仿,竞争多了起来,但李嘉诚已经靠着先发优势站稳了脚跟。
1958年,他开始把目光转向地产业。那时候的香港,经济正在起飞,人口迅速增加,住房和厂房的需求旺得不得了。地产这块蛋糕虽然利润高,但门槛也不低,需要资金、人脉和胆量。李嘉诚靠着塑胶厂攒下的钱,决定试水一把。
他看中了港岛北角的一块地皮,那地方靠近市区,交通方便,适合盖工业用的大厦。他跑去跟地主谈价,花了十多万港币把地买下来,又找了建筑公司设计图纸。1958年底,第一幢工业大厦破土动工,建好后租给了一些小型工厂和贸易公司,租金收得稳稳当当。
接下来的几年,他陆续在香港不一样的区域买地建楼,手里的物业越攒越多。到了1971年,他觉得时机成熟,干脆把地产业务独立出来,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1972年,他把公司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名字一改,气势也跟着变了。
同年11月,长江实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和金银证券交易所三家交易所挂牌上市,正式跻身香港的长期资金市场。那时候,香港地产圈里有五家华资公司特别出名,被人称为“华资地产五虎将”,长江实业就是这里面之一。
1978年,他迎来了一个更大的机会。当时汇丰银行找到他,提出合作重建华人行,这可是香港核心区的一块黄金地段。同一年,他看准了“和记黄埔”这家老牌英资公司,手里有点闲钱就买下了它22.4%的股权,成了大股东之一。
接下来的几年,他逐步增持股份,到了1981年,正式坐上了“和记黄埔”主席的位置。此公司涉及港口、地产、能源等多个领域,实力丰沛雄厚,接手之后,李嘉诚的地位彻底不一样了。
2013年,李嘉诚的商业步伐慢慢的出现新的节奏。之前几十年,他一直在香港和内地深耕,把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变成了商界的庞然大物,可这时候,他却陆续把手里的资产卖出去。先是香港的物业,像是零售连锁屈臣氏的一部分股权,还有一些地标性的商业楼,接连被出手。
内地的动作更大,他把上海和广州的多个地产项目转手,涉及金额高达几百亿港币。与此同时,他把目光转向了欧洲,尤其是英国。2013年,他通过“和记黄埔”买下了英国一家大型电信公司O2的部分业务,紧接着又接连收购了英国的电力网络和水务公司。
这些交易规模不小,动辄几十亿英镑,算下来总投资超过千亿港币。2015年,他又把旗下公司“长江实业”和“和记黄埔”合并,成立了“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注册地从香港迁到了开曼群岛。
2015年9月,新华社旗下的瞭望智库发了一篇重磅文章,标题直接定为《别让李嘉诚跑了》。文章里提到,那几年中国经济正碰上增速放缓,外资信心有点动摇,李嘉诚却在这时候抛售内地资产,转头去欧洲大买特买,等于是在关键时刻抽走了资金,给市场添了乱。
文章还翻出旧账,说他早年靠着官方在基建、港口和地产上的支持才做大,现在经济有难,他却一走了之。没几天,中央电视台跟进评论,节目里却换了个调子,说市场经济就是自由买卖,喊“别让李嘉诚跑了”。
争议还没平息,“长江和记”的发言人就站出来回应。9月14日,公司发声明澄清,说集团压根没撤资,卖掉一些资产的同时也在别处买了不少,生意场上“有买有卖”再正常不过。他们还列了数据,证明在欧洲的投资是长期布局,不是撤退。有人翻出他近年的交易记录,发现从2013年到2015年,他在内地和香港卖掉的资产总额超过1300亿港币,而同期投向欧洲的资金也有近千亿港币。
2025年3月4日,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放出一条重磅消息:他们计划把和记港口集团的非中国资产打包卖给贝莱德-TiL财团。这批资产包括巴拿马港口公司90%的股权,具体涉及巴拿马运河附近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巴尔博亚港在太平洋一侧,克里斯托瓦尔港在大西洋一侧,都是巴拿马运河货运的重要节点,每年吞吐量加起来有几百万标箱。和记港口集团在全球几十个港口有布局,这次的卖家又是美国背景的贝莱德集团,敏感度一下就拉满了。
3月13日,国务院港澳办转载了《大公报》一篇题为《莫天真 勿糊涂》的评论。文章里没直接点名,但话说得明白,说有些企业得想明白自己的立场,别在关键时候站错队。这篇转载一发,社会化媒体上立马热闹起来。当天,#李嘉诚要卖43个港口给美国企业#和#李嘉诚要卖港口官方转发莫天真勿糊涂#两个话题冲上热搜,点击量几小时就破了亿。
3月1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会化媒体发了一篇长文,话里话外指向这场交易。他说,香港被外国管治多年,有些商人信了“商人无祖国”的说法,以为一切都能“在商言商”。他还提到,站在哪一边是个大问题,尤其是涉及国家利益的时候。
这话一出,舆论再起波澜。网上有人把李嘉诚的举动直接上升到“通敌卖国”,说香港最成功的商人却把资产交给美国,等于把未来押给了对方。97岁的他还能掌舵多久?接班的家族成员又将面对怎样的局面?舆论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说他这是在把家族的未来交给不确定的外方。